族魂林连玉
林连玉(1901-1985),名皇敬字采居,美山林氏家族人,前马来西亚华校教总主席、伟大的教育家、社会活动家。在中国原籍(福建永春)出生,厦门集美师范毕业。1925年南来。原为一普通教师,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由于时代的召唤,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投身社会改革活动。1945年主持战后尊孔的复校工作。1949年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会成立。
1951年推动教总成立。1954年正式出任教总主席,领导教总八年。
在任期间,为马来亚华文教育以至华裔公民权益的实际代言人。主张国家独立,民族平等,非巫人要效忠马来亚,巫人要抱着共存共荣的思想,共同建设国家。领导全国华人争华教,争公民权。
1961年,林连玉先生反对《达立报告书》强迫华文中学改制,结果被褫夺公民权并吊销教师注册证。被迫退隐之后,完成《回忆片片录》;继续关心时事,并如此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1985年12月18日因病去世。教总、董总、大会堂等十五华团特设立「林连玉基金」以纪念他对民族、国家的贡献。同时,因为他为马来西亚华社树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精神典范,因此被尊称为「族魂」。
- 林连玉先生(1901~1985),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永春县, 1927年南来,除了投身于教育工作,也是一名文字工作者。
- 1941年,太平洋战争爆发,林连玉先生参与雪兰莪医药辅助队,以实际行动加入马来亚保卫战,体现了爱国爱民的一面。
-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由于时代的召唤,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投身社会改革活动。
- 1945年主持战后尊孔的复校工作。
- 1946年开始著手组织吉隆坡华校教师,欲以教师的力量创造教师的福利」。
- 1949年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成立。
- 1951年,在全马华校教师会代表大会,反对巴恩报告书,促使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(教总)的成立。曾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、教总主席。
林连玉先生(1901~1985),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永春县,原名皇敬,又名采居(后改名连玉),美山林氏家族成员排行24丸世,(父亲林奉若,又名思延,字亮泽,学名赓飏)。夏门集美师范毕业。1927年南来,除了投身于教务工作,也是一名文字工作者,前後为新加坡《南洋商报》《狮声》副刊、《南洋商报》《商余》版写杂文,一方面批评时弊,一方面赚取稿费,以弥补教书薪金之不足。
1941年,太平洋战争爆发,参与雪兰莪医药辅助队。在枪林弹雨中仍做着救危扶伤的工作,以实际行动加入马来亚保卫战,体现了爱国爱民的一面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由于时代的召唤,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投身社会改革活动。1945年主持战后尊孔的复校工作。1946年开始著手组织吉隆坡华校教师,欲以教师的力量创造教师的福利」。1949年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成立。1951年,在全马华校教师会代表大会,反对巴恩报告书,促使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(教总)的成立。曾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、教总主席。
在任期间,为马来亚华文教育,以至华裔公民权益的实际代言人。争取把华校教师纳入顾员公积金法案、参与教育部改编华校教科书的计划、争取改善新薪津制的工作、提出列华语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、反对教育白皮书、教育法令、促成全马华团争取公民权大会、争取到不把拉萨报告书的最后目标」列入新法令中、反对华文中学改制,并且主张国家独立、民族平等,非巫人要效忠马来亚,巫人要抱着共存共荣的思想,共同建设国家。
然而,穷尽一生精力为争取华文教育、争取公民权益,却导致被褫夺公民权,并吊销教师注册证的结果。
在被迫退隐之际,完成《回忆片片录》。继续关心时事,更针对东姑一篇有歪曲史实、污蔑教总之嫌的文章,特为文驳斥。他,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。于1985年12月18日因病去逝。
生荣死哀,后人典范
1985年12月18日,林连玉先生溘然长逝,震撼华人社会,亦遗留无限的哀痛与怅然。
林连玉的灵柩停放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,打破中华大会堂成立六十年以来的惯例;也从来没有一位老师如他,能引发数万人前来瞻仰其遗容,并造成万人空巷的陪送出殡场面。
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,郑良树博士于1985年就曾说过:「从建国以来,华族社会尽管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,但是,那些都只是供白发渔樵江渚上闲聊的资料。在青史的记录里,华族社会几乎一直在交白卷。司马迁当年撰述史记时,把万世师表的孔子升入世家;如果今天要我来撰述大马华族史的话,我会把林连玉先生从列传里编进世家的第一篇。」
师范毕业,学业杰出
林连玉先生于1901年在中国福建永春出生。1925年,时局动乱时,他由中国南来马来亚,在爱大华国民学校执教,后到印尼爪哇中学执教。1931年,应聘于巴生共和学校。自1935年到尊孔中学服务,直至1961年被政府吊销教师注册证为止。
林连玉先生早年毕业于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,并打破当时的记录,以「九十生」的辉煌特优成绩轰动全校。
林连玉先生在中国原有发妻,唯早逝,遗下三名儿子。在吉隆坡,则有继室叶丽珍及养女林达。
重建尊孔,不求私利
1945年,日军投降,马来亚光复。这时候的尊孔中学可说是荡然无存、疮痍满目,林连玉先生毅然负起复校的工作。
林连玉先生在沦陷期间,曾在巴生的一个农村而榄养猪。为了复校,他把辛苦养大的猪只变卖,出钱出力,一点一滴的重新建设,从此为尊孔和华教尽瘁一生。
自力更生,积极建设
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,华校教师的待遇十分菲薄,病了没钱医,死了没钱料理后事,有者甚至因生活压迫而投河自尽。这时,有一位在尊孔中学教书的老师,骑上脚车到吉隆坡每一间学校,号召教师组织公会,图谋自救,终于在1949年组成了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。这位发起人就是林连玉。
林连玉自1950年起连任10年主席,成果累累:
- 对内:筹建会所,使教师会经济基础永固;实行福利制度,使退休、去世的会员家属不致陷入绝境。
- 对外:为华校教师争取公积金,争取新薪津制;通过教师节宴会提倡尊师重道,提高教师地位。
创组教总,身先士卒
「林连玉为华教赴汤蹈火,应居第一功。每次事情发生,他都身先士卒,奔走呼号,可说无役不与。」沈慕羽
1951年,英殖民政府抛出《巴恩报告书》,建议以英、巫文学校取代华、印文学校。林连玉挺身而出,召开全马华校教师会代表大会,共谋对策,掀起强大的反对浪潮。大会除议决向钦差大臣提呈备忘录反对巴恩报告书之外,亦决定筹组华校教师会总会(教总),壮大维护华校力量,为日后的华文教育运动设下了「司令部」。
横挥铁腕批龙甲,怒奋空拳虎头
1953年,林连玉出任教总主席,这期间正是我国历史经历大变动的时代。反殖民的浪潮汹涌澎湃,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响彻云霄。1954年,殖民议会通过《1954年教育白皮书》,规定所有华小都得开设英文班。他看出这是蚕食华校的手段,因此决定捋虎须,批龙甲向英殖当局宣战!但,反对已通过的法案,在紧急时期是可能被捕的啊!我忝居教总总领导的地位,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于是他托妻寄女,作好被捕的准备,愤而发表《反对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宣言》。宣言发表后,果然惊动了殖民政府。钦差大臣麦基里来爵士,更于10月28日亲临尊孔中学,特别会见林连玉。
1955年1月,林连玉率领董教总代表团在马六甲陈祯禄爵士私邸,与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会谈。从此奠定了董教总代表华文教育的地位。
1956年,《拉萨教育报告书》提出「一种语文,一种源流」的教育政策的教育目标。林连玉就此向拉萨交涉,拉萨亲口答应有关目标不会列入教育法令中加以执行。殊不知,此目标却借着1960年的《拉曼达立报告书》借尸还魂,肯定了「最后目标」,献议非马来文的中学、小学改制,否则取消津贴,华文中学几乎陷入绝望的处境。
林连玉挺身大力号召,极力主张「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,津贴金可以剥夺,华文中学不能不办」,坚决不接受华文中学被改制。
最后,华文中学的体制得以保存下来,但林连玉却被褫夺了公民权和教师注册证,理由是:故意歪曲教育政策,煽动各民族间的恶感和仇视。
注重组织,群策群力
林连玉深谙组织之道,对各社团及个别人物的性格及作风也了如指掌,每当危机发生,他就游走各造之间,奔波协调,化解无数危难。
宣判华校死刑的「1952年教育法令」通过后,林连玉费尽心思,巧妙的促成全国董事、教师和马华代表之间的合作,组成「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」(通称「三大机构」),依靠集体的力量,把华校挽救回来。
林连玉虽是主要的推动者,但事成后,他总是退居幕后,把功名让给别人。
「林连玉是当前联合邦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」陈修信
由于领导教总取得一连串的成就,林连玉声誉鹊起。但是,初见林连玉,很多人都会大失所望,因为他瘦骨嶙峭,不修边幅,头发不梳如茅草;面皮乌癯,皱纹密布,一口烟屎牙;穿着随便,喜穿白衫衣,外披浅绿色或土黄色之大衣长裤,从不结领带,脚上穿的是平底胶鞋。
虽然其貌不扬,但,这副瘦弱的身躯,却凛然带出一股坚毅、刚正和大无畏的气节,使认识他的人,都受他感召。
英殖最后一位钦差大臣麦基里莱,曾当着林连玉的面前承认说,政府的教育政策行不通,都是教总反对的结果。而陈修信在较后时的一次谈话中,也指林连玉先生是「当前联合邦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」。
为了国家独立,准备忍辱负重
马来亚联合邦酝酿着要争取独立时,林连玉公开表明衷诚支持,并重申:「为了国家独立,准备忍辱负重。」他积极促使教总参与教育部改编华校教科书的计划,使其具有马来亚化的色彩。并呼吁华文教育工作者教导小孩效忠于马来亚,培养小孩共存共荣的观念。
林连玉也吁请政府纠正马来亚各民族经济状况不平衡的现象,给予巫族辅助,还呼吁华人伸出友谊之手,协助友族在文化与经济领域迎头赶上。
「在华社的心田里,他始终是祖国一位最优秀的儿女。」
–林连玉治丧委员会公祭哀悼文
林连玉被剥夺公民权事件曝光后,轰动了全国上下,许多团体纷纷呼吁政府收回成命不果,林连玉在林碧颜律师的协助下,长达三年的法律斗争,官司从吉隆坡打到伦敦,再从伦敦打回吉隆坡,最终还是无法扭转局面,1964年10月,政府正式公布褫夺林连玉的公民权。对此,他仍坚定的表示:「为华教牺牲,永不后悔!」,
林连玉先生将其一生奉献给华文教育和华人社会,最后是两袖清风。当他被迫离开教育岗位后,生活陷入困境,但他仍然处之泰然,置生死于度外,充分体现贫贱不移,威武不屈的高尚气度。
此后20年,他再不能参与华教工作,但仍继续关心时事,1985年11月,因东姑的一篇文章有歪曲史实、污蔑教总之嫌,当时已是85高龄,还特为文驳斥。1985年12月18日病逝。
林连玉毕生致力于国家的团结、民族的平等;他将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奉献给华文教育。他贫贱不移,威武不屈的奋斗精神,是马来西亚华族世世代代的风范,大家于是尊称他为「族魂」。